活動當天,山西省交響樂團在雁門關下現場演奏
中新網忻州9月10日電 (劉小紅)10日,山西省第六次旅遊發展大會活動之一“走進雁門關”儀式在忻州雁門關長城舉行。長城腳下,知名歷史文化學者紀連海、董耀會、王立群分別講述長城故事。談及山西文旅未來發展,紀連海表示:“我們在做旅遊的時候,不能忘記歷史。”
2020年山西旅發大會以“華夏古文明 山西好風光——長城博覽在山西”為主題,而此次大會舉辦地忻州市,境內長城遍佈十三個縣(市、區),是山西長城分佈最廣的地區,著名的長城“外三關”——雁門關、寧武關、偏頭關均坐落於此。
“一座雁門關,半部華夏史”。雁門關是中國古代規模宏偉的軍事防禦工程,經歷了3000多年的滄海桑田,險要的地理位置使得雁門關見證了歷史上無數大事件。
活動現場,《百家講壇》主講人紀連海講道,中國歷史上那些非常有名的名將們大多都在此戰鬥過。雁門關見證了中華民族民族融合和晉商崛起之地,先有昭君出塞,後有文姬歸漢;到了清朝,隨著雁門關軍事作用逐漸淡弱,這裡又見證了晉商的崛起,也是八路軍出師抗擊日寇的首戰之地。“表裏山河不容侵犯,中華民族一直屹立在萬里長城的雁門關。”
紀連海表示,雁門關見證了太多中華民族的戰爭,這些戰爭既是我們的苦難史,也是我們的輝煌史,更是我們的奮鬥史,“必須得説有長城在,有中華民族在,所以我們在做旅遊的時候就不能忘記歷史。”
活動當天,山西省交響樂團在雁門關下現場演奏交響樂《長城長》《長城隨想》第一樂章,樂曲在巍峨的青山間回蕩,氣勢恢宏。
《百家講壇》主講人王立群通過現場分享戰國時期趙國忠臣良將李牧“大破匈奴十萬餘騎”的故事,展現古代邊塞雁門關的軍事價值、文化價值。他説:“長城萬里屹立在群山之間,應當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生生不息的民族性格的一個符號,這就是長城存在的意義。”
長城不僅是一處古建築文化遺産,其背後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,寄託了中華民族的理想、情感和價值追求。長城文化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族群氣質與人文積澱,是推進民族精神傳承的平臺。
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告訴記者,國家文物局、國家測繪局長城資源調查公佈,現在全國有長城遺址21196公里,其中就包括山西省的1412公里的長城遺址;山西省1412公里的長城,是從戰國時期一直到明代6個朝代先後修建的,最早的長城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。
董耀會現場講述了華夏兒女與長城源遠流長的故事,並表示要以歷史的眼光,去看待長城在不同階段的作用。“要把長城旅遊做實,把長城故事講好,在這個過程中,盡可能將長城的文化內涵挖掘出來,更多地關注人的情感交流。”(完)
【 責任編輯:admin 】